看新闻·供热
推广现代区域能源系统 消除北方供暖季雾霾
无论是京津冀,还是东三省,冬季空气严重污染的过程与供暖时间重合,这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北方集中供暖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北方民众而言,集中供暖本身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之举,而传统能源结构、热计量方式才是空气污染、环境被破坏的症结所在。尽管北京等地数年前已启动“煤改气”工程,且效果显著:到2015年10月底,北京市城六区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北京市二氧化硫累计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与南方非供暖城市水平相当。但是,空气污染存在区域传输问题,仅解决北京一地的能源结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仅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该市下辖17个县市,其中仅邢台县和内丘县有较充裕的财力支持“煤改气”工程,其他县城仍以原煤散烧为主。河北全省采暖期PM2.5平均浓度较非采暖期高出80%,采暖期约占全年30%的天数,却贡献了全年近50%的污染物。北京周边省区的清洁能源供给问题一日不解决,北京的“蓝天”就一日遥遥无期,这也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道理。
2005年,当时的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目标直指热计量改革,但是10年后的今天,热计量改革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全国超过30亿平方米的建筑安装了各类热表,但鲜有真正按照用热量计量收费的完整案例,个别地方出现出租热表应付验收的现象。热计量改革旨在使终端用户主动调节室内温度,减少过度供热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对于供热企业,这项改革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供热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热改推行不畅是北方供暖区域难以降低单位面积能耗的关键所在。在创造了经济增长与能耗和碳排放完全脱钩“现代能源童话”的丹麦,区域能源的推广就是其成功的基石。数据显示,丹麦通过大力推广实施区域能源技术,2003年的单位平方米建筑能耗比1980 年降低29%,比1972 年降低53%。而中国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供热面积和供热总耗碳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是12%和11%,单位面积供热耗碳量不降反增。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单位面积供热能耗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
早些时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报告中提到:到2050年,现代区域能源的推广可贡献全球节能目标的50%和减排目标的60%。数据证明,区域能源系统是从源头上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而区域能源系统包括热源多元化、清洁化;提高供热管网的智能化;提高供热设备的高效化,增强用户的自主化,都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供暖季的空气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北京一地的问题,需要北方各省大力推广区域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善冬季空气质量,还北京以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