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玩转2016年中国天然气市场 你必须知道的十件事

发布时间:2016-02-15 查看次数:1410

2015年我国天然气市场产业链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天然气市场发展驶入慢车道,上游市场化迈出第一步,管网改革呼之欲出,上海天然气交易中心运行,非油气业抄底进口LNG的积极性增高,我国首次下调天然气价格。整个天然气市场利好利空因素相互角逐。本文选出影响天然气行业的10个重大事件进行盘点。


一、天然气消费增量跌破百亿,创2004年以来新低

事件回顾:2015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处于“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部分工厂开工率下降,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探,我国天然气供应价格调整滞后,使得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动力不足。4月份,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半数省份天然气消费出现同比下降,例如,西部省份新疆、青海、宁夏受化工行业拖累,天然气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省份—江苏省,其发电用户因天然气价格上涨,用气积极性较低,发电用气需求同比大幅下降35%,受发电行业拖累,全省用气量同比下降15%。2015年我国天然气绝对消费量18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不足百亿,仅84亿立方米,增幅4.8%。

点评: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始终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9年间平均增量138亿立方米,平均增长速度17.0%。2014年受我国经济新常态、国际油价低位徘徊,天然气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转变的影响,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20亿立方米,增幅7.3%,与GDP增速基本持平,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我国天然气市场环境继续恶化。国际油价继续下探,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低迷,GDP艰难保七,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放缓态势更加明显,甚至4月份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全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仅为84亿立方米,增幅4.8%,不足5个百分点,创2004年以来新低,同时这也是2004年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首次跑输GDP增长。


二、首次下调天然气价格,并且超出预期

事件回顾:2015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15年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程度。


通知决定,将非居民用气最高门站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700元,并由现行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降低后的门站价格作为基准门站价格,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方案实施时门站价格暂不上浮,自2016年11月20日起允许上浮。

点评:2015年4月1日我国再次出台政策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试点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虽然《通知》中决定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440元,但是在国际石油不断下跌的大背景下,天然气由于与油价联动性滞后使得其经济性仍然受到燃料油和石油液化气等可替代能源的威胁,天然气经济性受到挑战,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受到抑制。我国偏高的天然气价格造成对天然气气价向来敏感的工业用户等需求量疲软,长期以来偏高的天然气价格将不利于我国天然气下游产业的发展。此次国家发改委的调价是真正意义上对我国非居民天然气门站价格的首次下调,并且调价幅度达到了0.7元/方,价格调整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0.4元/方~0.5元/方的水平。此次调整旨在刺激我国天然气市场消费,为我国低迷的天然气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明显改善当前我国天然气需求不振的现状,此次降价有利于改善行业下游发展的不理想现状,对减轻下游用气行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我国天然气行业在“十三五”期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油气区块首次公开招标,上游市场化发展迈出第一步

事件回顾:2015年7月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招标出让项目公告》,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工作。作为试点的新疆首次推出6个区块公开招标,分别位于:新疆布尔津盆地布尔津地区、塔城盆地裕民地区、伊犁盆地巩留地区、塔里木盆地柯坪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喀什疏勒地区、敦煌盆地罗布泊东南地区。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勘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3个月。


按照招标条件,满足境内注册、最终绝对控股股东或最终实际控制人为境内主体、净资产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内资公司,无论国企或民企均可参加投标。外资公司被排除在招标范围以外。


国土资源部于10月27日公布了项目评标结果,期间,敦煌区块推出招标,塔城盆地裕民地区因投标单位不足3家而流标。其余四个区块中标候选有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宝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其中以北京能源投入资金最高,承诺投入总价格达到60亿人民币,该公司有可能成为新疆第一家实现油气勘探开发的企业。

点评:此次石油天然气勘探区块首次公开招标,将新疆作为油气上游改革的试点,旨在加大油气勘查开采投入力度,促进油气上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区块的公开招标,打破了上游勘探开采由国有石油公司专营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油气资源上游板块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使得民企等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到中国油气行业上游板块,市场将会更加活跃,符合中国油气行业开放的明确方向,更表明国家对于深化石油天然气改革的决心。



四、中石油整合天然气管道和下游销售业务,为管网改革铺路

事件回顾:2015年12月24日,中石油以全资子公司中油管道为平台,对东部管道、管道联合及西北联合进行整合。届时,中油管道将分别持有东部管道、管道联合以及西北联合100%股权;中石油以持有的东部管道100%的股权、管道联合50%的股权以及西北联合52%的股权,占有中油管道72.26%的股权,其他转让方以各自持有的管道联合及西北联合的股权占有中油管道27.74%的股权。本次整合对象东部管道、管道联合及西北联合主要是西气东输一、二、三线的管道资产。


2015年11月24日,中石油通过了《关于昆仑燃气与昆仑能源整合的议案》,由昆仑能源收购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燃气”)股权、资产或其他方式实现本次整合(公司目前持有昆仑能源58.33%股份,持有昆仑燃气100%股权)。


点评:中石油管道整合消息将天然气管道改革推到风口浪尖,目标是完全实现管道的独立和市场化,体现了国家油气改革的政策导向。中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开始整合和剥离天然气与管道的相关资产,大幅降低股份,让其他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是落实管网分离的稳妥步骤,预示着未来天然气板块将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而且管道整合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并为统筹规划实施未来管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上海天然气交易中心运行,市场化改革再下一城

事件回顾:2015年7月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宣告投入试运行。目前该交易中心其交易产品为石油产品、天然气以及天然气管输容量,其中投入试运行的主要有管道天然气(PNG)和液化天然气(LNG)两个现货品种,未来还将推出LNG接收站接转能力的交易。交易中心的运营架构为“一个中心、二种模式、三个产品”,运用挂牌(协商)和竞价两种交易模式,对管道天然气(PNG)、液化天然气(LNG)以及LNG接收站窗口期三个品种进行交易。

点评:这标志着,我国重要资源产品之一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日后形成天然气市场的“中国价格”奠定了基础。随着未来天然气供需形势逐渐扭转,长期天然气供销合同必将被短期现货供销合同所取代,未来坐商转行商的重要契机。同时,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试运行,一方面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培育和发展能源要素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市场交易中心,并与金融、航运市场良性互动,争取早日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重要载体。交易中心将开启我国管道天然气市场交易的先河,将产生首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真正的管道天然气市场价格。新华社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参与交易中心建设,符合国家对新华社经济信息事业战略转型发展的要求,也符合通讯社参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惯例。未来随着交易主体的增加、特别是境外交易主体的进入,该交易中心作为区域定价中心,可望把“中国价格”打造成亚太地区天然气的基准价格。


六、数十年磨一剑,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顺利开工

事件回顾:2014年5月21日,中俄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历时十余载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终于尘埃落定;2014年9月1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开工建设;2015年6月29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管道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正式开工修建,标志着这条联结中俄两国的陆上能源通道全线启动建设;2015年12月17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跨境段设计和建设协议》和《中国石油和俄气石油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步伐,深化和拓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中俄东线管道计划2018年年底建成通气,届时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总价值4000亿美元。

点评:自中俄东线协议签署到中俄东线正式开工,经历了漫长的博弈与停滞期,其主要在于国际油价不断下跌,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相比在工业、车用领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导致天然气在我国的消费增速出现放缓。与此同时,相比于进口管道气而言,进口LNG对于我国来说更为方便、经济。此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明显放缓,调整进口能源结构同样也影响了中俄东线的项目进程。虽然目前中俄东线已顺利开工,但随着未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国内天然气价格结构不合理、自产和进口天然气资源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中俄东线依然前途未卜。


七、非油企业抄底天然气产业,天然气资本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事件回顾:自2014年OPEC会议上拒绝减产以来,油价自100美元/桶上位暴跌至2015年12月份的40美元/桶底部。随着油价的暴跌使得油气行业的贸易价格逐步走低,现货及长贸天然气的进口到岸价格基本维持在6~7美元/MMBtu,折合1.5元/方的进口价格,天然气进口价格较2013年和2014年的价格下降了约10美元/MMBtu。


由于油气国际贸易价格的的走低,国内“非油”企业均进入油气行业的积极性大增,尤气是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能源”)、北京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燃气”)为首的企业已与国际天然气贸易商签订了购气或者战略协议,有意进入资源供应商的角色。其中,中国华电于2015年10月21日,与BP签署了一份价值高达百亿美元的销售与购买协议。根据该协议,BP将向中国华电供应每年高达1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简称“LNG”),为期20年;北京燃气于2015年11月3日,与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太平洋油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鹰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鹰集团将与北京燃气在上游清洁能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液化厂投资建设、以及下游市场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华信能源于2015年7月6日与俄罗斯天然气石油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石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俄气石油将向中国华信转让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项目三个油田区块股权,双方共同投资开发贝加尔项目并共享收益。勘探资料显示,三个区块油气储量预计可达19.05亿桶油当量,距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90公里,临近“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有利于油气资源的输入和输出。

点评:国际油价的下跌对天然气资源的供应和下游的市场发展均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非油企业的进入充分说明国内企业对天然气清洁能源的看好,以及谋求低价的油气资源的发展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的急迫性。非油企业本身需要能源资源的保障,而且近年来油气资源的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充足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油价的下跌使得非油企业看到了发展契机,加强了与国家资源方的合作,加大了天然气资源的采购力度,并选择了自己进入天然气行业发展,虽然有着较大的风险存在,但是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多元化供应、市场化发展的推动、产业的延伸布局战略、油气产业深化改革均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八、页岩气在争议中前行,实现产能65亿立方米

事件回顾:2015年12月29日,中国石化正式宣布:页岩气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顺利完成50亿方/年产能建设目标,标志着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一期正式建成投产,并正式启动二期50亿方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百亿方大气田。截止2015年底,涪陵页岩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38.88亿方,最高日产量1620万方。与此同时,中石油2015年页岩气产能已超过15亿方/年,其中长宁~威远示范区20亿方产能建设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5年累产气达到10.06亿方,已投产建产井70口、日产气618.96万方。至此,2015年我国页岩气总产能达65亿立方米/年以上。

点评:受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企业对页岩气的开发接二连三的受阻,但我国开发页岩气的热度不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上给予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巨大的支持。随着我国第一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顺利建成50亿方产能,我国成为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开始了能源革命的新征程,意味着我国天然气供应结构将由此出现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5.5%,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24%的水平,我国在页岩气产能上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我国页岩气将迎来大规模勘探开发的新局面,对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保障能力,改善民生需求,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都有重大意义。


九、漫长等待,中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新粤浙)终获核准

事件回顾:2012年10月中旬,中国石化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新粤浙管道)前期工作;2015年7月2日,国家环保部网站发布《关于中国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新粤浙管道)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15〕149号);2015年10月14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中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新粤浙管道)发改能源〔2015〕2295号)。中石化新粤浙管道项目总长约8000公里,包括一条干线、五条支线,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总投资1590亿元,干线起点为新疆伊宁首站,终点为广东省韶关末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13个省份,支线则包括准东、南疆、豫鲁、赣闽浙和广西五条。整个工程由中石化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管道外输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点评:经历了四年漫长等待,中石化新粤浙管道项目终获核准。无论是管道长度还是投资规模,中石化新粤浙管道都超过近两年开工建设的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核准的国家基干管道工程。新粤浙管道项目于2011年便开始筹备建设,与其配套的是国内最大的煤制气项目——新疆准东煤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而面对近两年能源价格的下跌使得煤制气项目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但这并未影响中石化新粤浙管道工程如期核准建设。随着未来我国管网越来越密集,各种气源都会进入新粤浙管道,中石化上游的油气资源需要管道运输,新粤浙的建成投产将会有效帮助中石化巩固天然气市场。


十、今冬北京日用气量创新高达到9897万方,华北地区供气压力凸显

事件回顾:随着四大热电中心的陆续投产,北京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2015年北京天然气利用量达到145亿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28.4%。11月下旬,北京市遭遇了64年来同期的最低温度,较常年同期温度低约6.0℃,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幅提升。11月北京日均用气量为6500万立方米,环比增长43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约2000万立方米,增幅高达45.5%,高日用气量达到9897万立方米,已经突破去年冬季高日用气量(7900万立方米)。

点评:作为空气污染的“重灾地”,华北地区“煤改气”进程相对较快;再加上进入冬季采暖高峰期,供暖用气需求大涨;此外,国家于11月下调非居民气价力度之大,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量走高。为满足华北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陕京线系统从11月11日开始,每日供气量就一直超过1亿立方米,比去年提前4天过亿,日供气量最高时达到1.588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2016年冬季超过亿立方米的天数将达到125天,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32天,华北地区的供气压力凸显。


明:本文非我刊原创,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

杂志编委

主任委员:

李颜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副主任委员:

彭世尼(重庆大学)

姜东琪(《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

王书文(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连星(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员:

Donglai XIE(加拿大)(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Jessica SUNCanada LMG Design & Drafting Inc.

白冬军(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四检测所)

曹 晖(上海飞奥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车 明(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

车立新(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 季(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 立(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国勇(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陈金金(江苏盛伟燃气科技有限公司)

杜 娟(贵州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杜建梅(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段洁仪(北京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凡思军(杭州联发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房振忠(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 鹏(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傅书训(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 鹏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文学(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燃气热力研究院)

葛金先(湖南瑞华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耿启征(青岛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龚 勋(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谷红民(河北瑞星燃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管延文(华中科技大学)

郭瑞东(玫德集团有限公司)

郭卫东(家合鑫阳智慧能源科技(保定)有限责任公司)

郝蕴华(北京市公用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胡茂杰(滨海投资有限公司)

胡芸华(成都千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黄培健(上海叁零肆零科技有限公司)

姜忠基(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蒋 浩(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井 帅(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蒋厚贵(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焦文玲(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 沅(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李长缨(《城市燃气》杂志社有限公司)

李金陆(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李磊祚(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李诗华(上海真兰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树旺(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液化天然气分会)

李晓峰(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

李亚军(华南理工大学)

李永威(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压管网分公司)

梁 立(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梁金凤(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梁晓瑜(中国计量大学)

廖 原(欧好光电控制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廖荣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林松月(北京松田程科技有限公司)

凌革力(湖南新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刘 斌(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刘 军(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刘 璐(北京优奈特燃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刘 欣(青岛开源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凤国(天津城建大学)

刘建辉(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联胜(河北工业大学)

刘敏鸿(华润燃气(郑州)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清泉(北京北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刘延智(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马季林(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潘一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齐研科(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秦朝葵(同济大学)

仇 梁(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权亚强(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博军(昆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申 粤(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沈 蓓(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石爱国(杭州先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孙明烨(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唐建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唐绍刚(天津华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陶红兵(重庆新大福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田 堃(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田贯三(山东建筑大学)

田红梅(陕西省燃气设计院有限公司)

童清福(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万 云(四川省高发城镇燃气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博(北京理工大学)

王 峰(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海(黑龙江省燃气协会)

王 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王 黎(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王 芃(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 艳(南京市燃气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道顺(天津市庆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王海超(大连理工大学)

王文化(淄博绿能燃气工程有限公司)

王文想(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湘宁(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昭俊(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忠平(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魏守有(太原天然气有限公司)

吴佩英(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吴诗勇(华东理工大学)

谢 栋(济宁天和智能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徐 鹏(北京建筑大学)

徐松强(嘉兴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熊少强(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许 征(青岛能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严荣杰(宁波杰克龙精工有限公司)

严益剑(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 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 平(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杨军华(武汉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杨开武(西安秦华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良仲(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杨小伟(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杨永峰(安阳益和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姚安林(西南石油大学)

姚秀程(淄博绿博燃气有限公司)

殷兴景(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援农(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于玉良(北京优奈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袁 冶(深圳市燃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张广民(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张姝丽(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增刚(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刚(天津城建大学)

赵玺灵(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郑 安力(特瑞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郑宏伟(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南京计量测试中心)

周夏汀(浙江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周志刚(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 娜(华中科技大学)

朱 能(天津大学)

秘书长:

郝 薇(《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

更多>>

广告征订

一、《煤气与热力》杂志基本情况

《煤气与热力》杂志(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和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本刊为城市燃气及城市供热方面的技术性、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技术论文、工程实例、设计经验、生产总结专题综述以及有关信息。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