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供热
南方供热或许走”合肥模式“ 创新发展引领南方取暖去向
2016年4月7日至9日,合肥热电集团作为南方供热企业的代表,被推荐为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会上,合肥热电集团介绍自身的发展经验,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你们树立了南方供热的‘合肥模式’,值得借鉴”。
突破南方供热“瓶颈”,区别北方供热模式,创造行业发展标杆。几年来,合肥热电究竟有哪些成功经验,又是什么成就了合肥热电传奇?合肥热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汪昌跃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合肥在南方供热路上的探索进行了深刻解读。
南方集中供热,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南方冬冷夏热,不是供热区(目前,仅黄河以北为国家划定的集中供热区域),但有供热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满足供暖需要,结束无序生产,减少燃煤污染,南方集中供热应运而生。但是,时间短(一年就三个月)、周期长、效益低、不经济,又成为制约南方供热发展的“瓶颈”。
一面是群众需要,一面是巨额亏损。怎么办?在先天条件上,北方供热有国家补贴,南方没有。作为公用事业单位,合肥热电集团既要发挥社会效益,又要生存下去。不靠国家补贴,不走北方单纯燃煤供热的老路,合肥热电在解决问题中破冰前行。
——运行成本太高,没有国家补贴。合肥热电对自己动手术,向技术创新要动力,提效能,降成本。变单纯采暖为热电联产,变抽凝机组为背压机组,热效提高一倍;小区供热站房完成数字化改造,节能20%;强化管理,节能降耗指标,下到每个人、每个环节。
——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闲置严重。合肥热电开辟“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双供模式,发挥“削峰填谷”作用,提高设备使用率,缩小负荷落差。和五年前相比,合肥热电集团年蒸汽供应总量增加了48%,煤炭消耗量只增加不到3%,年节约煤炭超16万吨,热损从24%降至16%。
改革中前行,转型中升级。南方供热,合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10年亏损5000多万,到2015年盈利5000多万。2015年底,合肥热电集团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是全国热电行业第一家,而且是公用事业单位中的翘楚。
纵观南方集中供热,主要服务于工商业企业,居民供热为数很少。反观合肥,集中供热覆盖了合肥所有城区、开发区,居民供热比例高达10%,更是开南方县域集中供热之先河。
“‘五个结合’,这是合肥在南方集中供热领域探索的新路。”汪昌跃介绍说,合肥集中供热在实践中逐步摸出“五结合”的供热模式,即:集中供热与多种形式供热相结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供热与供冷相结合、政府支持与企业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最新的技术、最佳的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这是合肥热电探索南方供热路的“心经”。根据南方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合肥热电实行供热供冷相结合,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立足传统能源,开辟新能源,这是合肥热电脱颖而出的又一“绝招”。位于滨湖新区的滨湖新能源项目,综合利用地源、污水源、谷电、分布式能源、太阳能,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耗减排。滨湖新能源项目,创造了完全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复合式能源利用方式,覆盖面积最大 16平方公里,近期完成供热500万平方米,远期供热面积将达1000万平方米,技术国内最好,规模全球最大。
在中意高峰论坛结束时,合肥热电集团负责人被国内外同行团团围住。“没想到合肥集中供热发展这么快,希望加强交流”“新能源在中国的利用,竟然有这样好的项目?”,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来源: 胡艳杰 现代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