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供热
供热计量五种方法的特点及京津冀推广建议
建设部于2009年颁布行业标准《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CJ 173—2009),确认户用热量表法、通断时间面积法、流量温度法和散热器热分配计法可在国内推广。之后于2012年又颁布了行业标准《温度法热计量分摊装置》(JG/T 362-2012),形成了迄今国内供热计量改造允许采用的五种技术方法。本公司陆续开发了这些方法相关的主要硬软件产品并推向市场,其中有四项通过了建设部的成果评估,三项列为建设部重要推广成果。在京津冀供热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下,本文结合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体会,谈谈五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区域推广建议,与业内同行交流探讨。
一、户用热量表法
近年来集中供热计量改造中采用最多的是户用热量表法。即在采暖入户管路上安装户用热量表,通过对入户供热管道流量及进回水温差的测量和换算,进行用户供热计量,直接作为收费依据。有些地方在安装户表的同时,还在楼栋加装总表。这样就将楼栋总表作为与供热单位的热量结算点,以户表计量值作为分摊楼栋总表值的依据。
实行热量表计量供热后,必然推动住户的行为节能,比如在家中无人时调小供热流量以降低热量消耗。而现有的机械调节阀,无法准确调节,智能电控阀便应运而生,成为供热计量改造的配套产品。具体配置与操作是:在每户供暖系统入口支管上装配电动室温控制阀,户内安装室温控制器。住户根据采暖需求在室温控制器上设置室温,遥控电动阀门的开启度以调节室温至设定值。
采暖温控装置分无线和有线两类。前者施工便利但价格略高,后者价格低廉但有布线之麻烦。
户用热量表法以户内采暖系统实际耗能计量为基础,是相对科学的分户供热计量方法,各地供热单位较多采用,是未来的发展主流。但其主要缺点是不能识别户间传热效应,不采暖或少采暖住户可以免费“蹭热”。只有在建筑中采用了户间隔热措施,户用热量表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
二、通断时间面积法
“通断时间面积法”采用大表计量,各户按实际供热通水时间分摊计费。其基本设备为楼栋热量表、采集计算器、室温控制器及通断控制器。室温控制器(装在户内)由住户操作设定室温,自动测量并上传当前室温数据;通断控制器(装在楼道)执行室温控制器指令,调节采暖阀门通断时间比,使室温达到或接近设定室温;楼栋热量表计量楼内供暖总热量;采集计算器定时采集楼栋总热量和分户采暖通水时间,进行热量分摊计算,并将数据上传管理中心。
通断时间面积法是建立供热管网水力平衡基础上。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这个理想条件并不存在,各户距离供热热源的距离也不一样。因此进入各户的供热水温有高有低,即同样的通水时间,各户的实际采暖量会有明显差异。结果会出现部分住户按通水时间分摊的热费很高,而采暖效果却不如分摊热费少的另一部分住户。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根据行业标准提示,可采取水温修正或室温修正的办法,将测温值作为修正系数导入分摊计算中。相对而言,室温修正法直接利用产品组合中室温控制器的测温功能,不必在通断控制器上加装进、回水管测温探头,能达到同样的修正效果却更为经济。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优点是:楼栋供热按总表计量,包含了从楼栋热力入口到户之间的热损,维护了供热部门的利益;具有分户调温的功能,为住户节约采暖提供了技术手段;表计少,安装在楼外,便于维护和定期检定。但其缺点也较明显:如果系统水力失衡会出现各入户水温差异过大,如无修正措施,必导致计费不公平;各户散热器的不一致也影响分摊的公正性,因为不同类型的散热器,散热量大小不一。
三、温度法
温度法采纳室内温度和面积计算住户消耗的供热热量。其基本设备为室温传感器、采集计算器、楼栋热量表。其运行特点是:在住户每个房间(除厕所和储藏室外)安装室温采集器,定时进行室温测量并上传数据至楼栋采集计算器;后者结合室温函数及各房间面积,形成分摊值,按楼栋热量表计量值分摊计算到户,并将数据上传管理中心。
对于垂直单管供热的老建筑,在按温度法实行热计量改造中,须给每个散热器进、回水端加装旁通阀,以便住户调温节能。
温度法的优点是特别适应垂直单管供热的老住宅区供热计量改造,可大大降低管路改造及设备安装的庞大工程量和扰民效应;能够兼顾户间传热效应;按供热实际效果(室温)分摊计收费,观念比较能为群众所接受。缺点是不能识别开窗放热、偷水偷热等行为对热能的额外耗损,也不能分辨阳光及室内其它热源对室温的贡献而误计入住户的采暖耗能。
四、散热器热分配计法
该方法一般通过安装在每组散热器上的散热器热分配计,测量散热器表面温度与室温之间的差值,换算成采暖分摊值(差值越大,耗能越多),按楼栋热量表的计量值进行分户热费分摊。
具体做法是在每组散热器上安装一个热分配计,采集器定时读取热分配计的测量数据并上传,由管理中心平台结合该楼总表的读数进行分摊计算,得出每户的采暖量。
产品早年应用于德国、丹麦等国家,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推广。热分配计开始为蒸发式,后来发展到电子式和电子远传式,适应了网络化需要。
热分配计法的优点是安装简单,适应各类供热管路的热计量改造,无论是分户循环系统或是垂直单管系统均不需要动管路。缺点是:不适合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不能自动识别各种散热器的散热差异,除非楼栋内各户散热器相对一致,否则需要预先做各散热器与热分配计之间的匹配试验,得出散热量的对应数据,逐一输入管理软件中方可,而散热器型号种类繁多,试验检测工作量大;存在作弊可能,比如人为挪动热分配计或者改变热分配计附近局部温度就能影响热分配计的读数。
五、流量温度法
流量温度法是通过连续测量散热器的进、回水温度差,结合每个立管或分户独立系统与主管道入口之间的流量比例关系,用类似于热量表的计量方法进行分室分户供热量估算,再按楼栋总表计量值分摊计费。
流量温度法的基本配置及运行原理是:
1、每户的供热进水管安装一个温度采集处理器,不断采集进水温度值并上传数据。在垂直单管系统中,该处理器的采集数值也作为上一户的出水温度(垂直单管系统每间房配置一个)。
2、垂直单管上供下回管路,最底层户的进回水口均要采集水温数据。反之亦然。
3、楼栋安装采集计算器,收集处理各户/各室进出水温度采集值及楼栋总表计量值。
4、楼栋安装总表。在系统试水过程中,用外夹式流量计一次性测定各支管与总管之间的流量比,将比值参数输入采集计算器。
5、供热运行中,采集计算器根据各户/室的流量-温差测量值,计算各户热量估算值,按楼栋总表进行热计量分摊。
流量温度法的优点是既适用于按户分环供暖系统,也适用于既有建筑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是一种“分户准计量”方式,相对于通断法、温度法和热分配计法,计量准确度略高。缺点是施工量较大,还需要前期测量各立管与热力入口的流量比例;在垂直单管系统中,对温度采集处理器的温传组配难度较高,因为一组温度采集器数量可能达到十个以上。
六、对京津冀供热协调发展的建议
1、因地制宜优选方案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五种供热计量方法各有长短,各有其适应环境。在京津冀大区域中,差异化因素也较多。只能结合当地的供热环境、居民素质及管理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比如在垂直单管供热的老建筑中,宜选择温度法或流温法,避免大规模改管;在需要强化行为节能和强制收费的地区,可选择通断时间面积法或带温控阀的户用热量表法,因为这两种方法不仅为住户提供调温手段,还可为管理部门附加远控阀功能。
2、统一技术要求
技术方案多样化,管理平台统一化。从供热管理角度,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和产品,都需要具备计量、监测、收费和调控功能。各项供热计改工程衍生了五花八门的管理软件,彼此不能兼容,运营部门无法统一,造成诸多不便。从京津冀供热协调发展着眼,应尽快出台能兼容五种技术方法的统一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和产品要求,制订高于行业标准的京津冀区域标准,以适应区域供热技术发展需要。
3、加强政策与管理的配套
供热计量改造在一些地区推动得并不顺利。究其原因,除资金短缺等因素外,缺乏政策推动力是个关键。
供热计改有利于节能环保,政府有积极性;按热量收费后住户可以调节采暖量节约采暖费,老百姓有积极性;老百姓行为节能少交了费,供热运营部门的利益减少,供热部门往往缺乏积极性。而供热部门恰恰是供热计改工作的承办方,只有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供热计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应该出台对供热部门推行供热计量的奖励政策,按计量改造后节省的能源(电、气、煤)定量奖励、贴补,加上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出来的运营成本,基本保证供热部门的收益只增不减。
物价部门应该适当调整供热收费价格。在实行供热按计量收费后,在总耗热降低的前提下,其价格应该让部分住户缴费减少,部分住户缴费增加,还可以参考阶梯水价模式对超量采暖住户收取高价热费,使总收费额基本不减。
4、宣传群众树立正确的采暖消费观念
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了按计量收费的一些地方,围绕计量收费的纠纷时有发生。原因除个别表计出现质量问题外,多数是由于一些群众陈旧的观念、知识的局限和不正确的操作所致。有的住户习惯于大锅饭式的采暖收费模式,同面积住房突然开始出现差异化收费,观念上难以接受。这就需要做好供热计量科普宣传,让老百姓知晓,出现采暖计量差异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房屋的大小、朝向和楼层。朝北、边角和顶层的房间散热快,采暖消耗量大;
——经常调节阀门减少采暖流量,肯定相应减少热计量;
——开窗换气。经常开门窗会散失较多热量;
——效果好的散热器或者地暖采暖量大;
——私装家庭换热器或从供暖管路偷水的行为,必然导致计量增加;
——经常在散热片上烘烤潮湿衣物,也会增加散热量。
实际上,住户在水、电、气的计费方面并不做攀比,显然观念上早已习惯了各家各户的差异。在正确的引导宣传下,群众最终对供热计收费也是能够认可的。
作者:金陶
来源:现代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