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供热
“提前供暖”成热议词 外国如何解决供暖问题
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冷空气频繁来袭,气温也一再降至冰点以下,是否提前供暖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
北京于2010年开始形成气象会商机制,“看天供暖”的标准也随之正式出台。《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规定,市政府可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采暖时间。在供暖开始前,供热主管部门将同相关部门进行气象协商,如果在法定供暖日11月15日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有可能施行提前供暖。
“看天供暖”的标准正式形成后,仅在2012年至2013年施行过。当时北京受强冷空气影响,遭遇极端低温天气,北京市提前七天开始供暖。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医院、敬老院、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可提前供热,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单位要求提前供热,须与供热单位协商并支付额外的热费。
当地时间2013年8月7日,德国Guelzow,一家新建成的秸秆供暖厂投入运营。它将主要供热办公楼、实验室、车间以及温室大棚。(东方IC)
纵观世界各国的冬季取暖模式,尚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地理界限划分供暖区域的其他例子。有的国家即使在夏季出现了天气骤然变冷的情况,室内也能随时根据需要供暖。而且,除个别国家的供暖模式较为单一外,多数国家都有不止一种的冬季取暖方法。
2016年11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当日零时开始,沈阳市236家供热公司全部开栓供热,供热面积达2.95亿平方米,供热开栓率达到100%。(东方IC)
事实上,无论采取哪种供暖方式,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供暖计划都是供暖政策的根本所在。
供暖工作做为民生大事,不应当机械地依照标准。“看天供暖”提出的本意就是更好的解决民众的需求,民生需求才是供暖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味地循规蹈矩恰恰违背了“看天供暖”的初衷。
2009年,北京遭遇极端寒冬,北京市市政市容委11月召开紧急男明星图片大全会议,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提前供暖。这是北京的首次提前供暖,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赞扬,当时的舆论认为,“看天供暖”的时代正式到来。然而7年过去,如何更好的让供暖政策与民生贴合,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