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供热
农村取暖燃煤 或成治霾最大遗漏
铁铸的炉子乌黑发亮,一根铁皮烟筒从炉子一侧延伸出窗外,浑浊的烟尘从中源源不断地吐到室外,黑浊、刺鼻刺目,下沉或缓慢漂浮;室内,人们围炉取暖,墙角堆着黑黢黢的煤炭。冬春取暖季节,在陕西关中农村这是最为常见的景象,却是“头号民生工程”治污减霾的一个巨大遗漏。
去冬以来,记者多次到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市农村,了解的情况大同小异。在距离西安北三环50公里的三原县大称镇朱家湾的一个居民点,目力所及,家家户户都在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煤烟味。走进一户6口人的农家,前后两间屋子正烧着两个炉子。“过去农村烧不起煤,也没有卖的,现在家家都烧炉子。”户主告诉记者,一烧就是整个冬天,有的家庭人多点就烧两个炉子,一个炉子烧一冬不止500公斤煤。
据记者查到的最新数据,2014年末,陕西关中五市人口2319.97万人,城镇化率55.59%,户均人口2.98人。照此计算,五市农村人口为1030.29万人、345.73万户。如果户均一个煤炉,一个采暖季按500公斤燃煤计算,关中农村家庭散用采暖煤达172.86万吨。由于家用小煤炉的燃烧属于最粗放的燃烧,没有任何除尘降排措施,就会产生大量的燃煤排放的污染。实际上,关中各县城、城镇,集中供暖的很有限,采用小煤炉取暖的也不是少数。
这一污染源为何被遗漏,甚至连当地的研究机构、环保部门都忽略了它的存在呢?
1月20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全民行动新闻发布会。《工人日报》记者提问,“关中农村取暖燃煤的状况如何?有没有纳入治污减霾范围?”当时多位环境、气象专家、负责人在座,却没有得到正面回答,仅被告以“这个情况还不清楚、不了解”。
“尽管我们开展了科学有力的治污降霾攻坚战,有些收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治理难度依然很大,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差距。”在发布会上,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在解释雾霾依然严重时说,“尤其是散在城郊、城乡接合部、农村的这些耗煤量在增加……我们对污染源清单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散在的污染源没有纳入统计范围,雾霾形成的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前,在严重雾霾的频繁、长时笼罩中,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门主持召开全省治污降霾工作会,要求“科学施策突出重点,铁腕推进治污降霾”;陕西省长胡和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治理雾霾同样是陕西省两会最大的热点,关中五市相关负责人都谈到要联动治霾。然而,农村的取暖燃煤问题均未提及。
记者又查阅了《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其中细分了4大类22项具体任务、12条保障措施,几乎都是针对城市、工业而言,并未明确涉及农村取暖燃煤。而在落实该计划的2016年工作方案中,作为“在减少燃煤上下功夫”的措施之一,仅提到“在城乡接合部区域控制劣质散煤销售、燃烧,通过减量提质等措施严格防控劣质散煤燃烧污染。”仍然没有明确将广大农村的取暖燃煤纳入治理范围。
来源:慧聪供热采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