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网络空间
安全学院副教授宋宇波:
手机功率达不到产生电火花的功率
#扫码支付安全吗?#
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出门开始不带钱包。越来越多的加油站也推出了手机扫码支付服务。但是近日,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已经全面禁止在加油站禁区内用手机扫码支付。但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加油站内使用手机导致爆炸的可能性只是“理论上”的。
所以
究竟能不能在站内不下车
手机扫码支付加油费?
加油站内不能接打电话是安全常识,2008年开始实施的有关加油站作业的安全规范,明确了加油站内严禁使用手机。
中国石油《加油站管理规范》第四章第四节明确规定,严禁在加油现场和油罐区使用通讯工具
为什么使用手机不当会导致加油站燃烧?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现场油气混合浓度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二是手机电磁波的功率大到一定程度,足以让电路上产生电火花。
加油站加油区域内用手机扫码支付,
会有安全隐患吗?
专家怎么说?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 安全学院副教授宋宇波: 手机功率达不到产生电火花的功率
“现实生活中手机的操作本身的发射功率是有限制的,最大功率远远达不到会产生电火花的这种情况,现在手机基本上都是触摸式的智能手机,相较于老式手机使用起来更加安全,因为它并不会有机械式的操作,所以产生电火花的可能性就小。”
只要加油站装备油气回收装置,使外溢的油气被回收,比例达不到爆炸浓度,就足以保证安全。
此外还有 HAN 防爆阻隔系统。该系统能消除静电,防止雷击;当储油罐边出现电磁波或明火时,该技术还能在瞬间阻隔火焰传播和电磁波能量瞬间释放。目前国内大多数加油站,都已同时装备了该设施。
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加管处副主任刘付哲: 我国的加油机完全是按照 导静电性能标准严格制造
总体来说,在加油站使用手机支付出现燃爆的几是率极小的。想要出现燃爆,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充足的氧气;2.有燃爆的材料(足够的油气);3.有燃爆源(静电等)
首先,在2008年发布的《机动车燃油加油机》里,对新型GB-T9081—2008型加油机进行了严格规定:加油机应有良好的导静电性能,油枪口对地的电阻值应小于1MΩ。
我国的加油机完全是按照以上标准严格制造的。每个加油机在加油岛上都有接地端子,包括加油站每一个卸油点都会连接地网,利用泄漏导走的方法迅速排除静电。以北京地区中石油加油站为例,每个月都要监测加油枪的电阻值,确保油枪口对地的电阻值<1MΩ。
其次,汽油加油枪头配有油气回收装置,同时枪身配有集气罩。在加油过程中,集气罩会将油箱盖封住,使油箱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在加油的同时,油气回收泵会抽气,进多少油,抽多少气,由于整个过程在密闭的油箱空间里发生,所以不会有油气挥发到大气中。北京地区已将汽油年销量2000吨以上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加出去的油和抽回的气体积不匹配,系统会自动报警,自动停枪。
在通风良好的户外,油气的聚集很难达到燃爆的浓度。
未来,加油站 还有哪些支付方式可以选择
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信息中心项目经理满国君介绍:未来中国石油加油站还有这样几种支付方式可供选择:
1. 车机支付。当前很多汽车本身有一套装有4G卡的车载系统,车辆进站后,屏幕内显示可以选择中国石油的应用,和正在加油的枪号,以及交易,即通过场景判断、油机互联等技术让汽车屏变身油站收银台,将加油金额实时同步至车机,并一键支付,让车主体验不下车的“刷车加油”新模式。相比原有的现金、刷卡、手机扫码等支付方式6-10分钟的理想模式,车机“智慧加油”将加油效率提升50%以上。
这一由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研发的支付方式率先在上海15座中石油加油站上线,形成示范效应后在上海全面上线并有望全国推广。这款较为新颖的方式走在行业的前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销售公司将进行试行和推广。
2. 车牌无感支付。用类似ETC的方式为车主和加油站做绑定。在加油站罩棚安装摄像头,或加油员利用手持移动pos的方式,利用摄像头的技术识别车牌,进行交易,这也是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
3. 移动智能POS。加油员将防爆的移动智能POS机随身携带,支持客户不下车使用加油卡、银行卡支付。
4. 通过中油好客e站APP进行不下车加油支付,无需扫码,当前在20个省已经上线,未来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相比较手机扫码支付 最可怕的是下面几种操作 吸烟
因为加油站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分子,细微的火星都可能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在加油站内修车
维修汽车时发动机高温零部件或者压力系统漏电会引起火灾,特别是一些电气短路的故障,而且维修工,维修部件之间碰撞,摩擦也会产生静电和火花。
加油不熄火
进加油站加油时,一定要停车熄火,关闭电源和发动机。可以保证加油安全,避免在加油过程中发生意外,引发不可控制的后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油时拍打化纤类衣物
加油时最怕的就是明火和静电,化纤面料的衣服非常容易产生静电,因此加油时不要下车拍打,以免造成不可预知的危险。
来源: 中国石油报
主任委员:
李颜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副主任委员:
彭世尼(重庆大学)
姜东琪(《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
王书文(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连星(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委 员:
Donglai XIE(加拿大)(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Jessica SUN(Canada LMG Design & Drafting Inc.)
白冬军(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四检测所)
曹 晖(上海飞奥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车 明(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
车立新(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 季(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 立(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国勇(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陈金金(江苏盛伟燃气科技有限公司)
杜 娟(贵州燃气热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杜建梅(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段洁仪(北京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凡思军(杭州联发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房振忠(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 鹏(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傅书训(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 鹏(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文学(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燃气热力研究院)
葛金先(湖南瑞华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耿启征(青岛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龚 勋(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谷红民(河北瑞星燃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管延文(华中科技大学)
郭瑞东(玫德集团有限公司)
郭卫东(家合鑫阳智慧能源科技(保定)有限责任公司)
郝蕴华(北京市公用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胡茂杰(滨海投资有限公司)
胡芸华(成都千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黄培健(上海叁零肆零科技有限公司)
姜忠基(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蒋 浩(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井 帅(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蒋厚贵(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蒋祥龙(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焦文玲(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 沅(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李长缨(《城市燃气》杂志社有限公司)
李金陆(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李诗华(上海真兰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树旺(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液化天然气分会)
李晓峰(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
李亚军(华南理工大学)
李永威(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压管网分公司)
梁 立(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梁金凤(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梁晓瑜(中国计量大学)
廖 原(欧好光电控制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廖荣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林松月(北京松田程科技有限公司)
凌革力(湖南新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刘 斌(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刘 军(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刘 璐(北京优奈特燃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刘 欣(青岛开源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凤国(天津城建大学)
刘建辉(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联胜(河北工业大学)
刘敏鸿(华润燃气(郑州)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清泉(北京北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刘延智(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马季林(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潘一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蒲 诚(天津迅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秦朝葵(同济大学)
仇 梁(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权亚强(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博军(昆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申 粤(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沈 蓓(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石爱国(杭州先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孙明烨(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唐建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唐绍刚(天津华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陶红兵(重庆新大福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田 堃(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田贯三(山东建筑大学)
田红梅(陕西省燃气设计院有限公司)
童清福(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王 博(北京理工大学)
王 峰(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海(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王 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王 黎(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王 芃(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 艳(南京市燃气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道顺(天津市庆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王海超(大连理工大学)
王建国(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文化(淄博绿能燃气工程有限公司)
王文想(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湘宁(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昭俊(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忠平(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魏守有(太原天然气有限公司)
吴佩英(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吴诗勇(华东理工大学)
谢 栋(济宁天和智能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徐 鹏(北京建筑大学)
徐松强(嘉兴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熊少强(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许 征(青岛能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严荣杰(宁波杰克龙精工有限公司)
严益剑(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 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 平(华润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军华(武汉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杨开武(西安秦华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良仲(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杨小伟(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杨永峰(安阳益和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姚安林(西南石油大学)
姚秀程(淄博绿博燃气有限公司)
殷兴景(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援农(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于玉良(北京优奈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袁 冶(深圳市燃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张广民(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张姝丽(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增刚(山东一通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张志刚(天津城建大学)
赵国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赵玺灵(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郑 安力(特瑞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郑宏伟(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南京计量测试中心)
周夏汀(浙江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周志刚(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 娜(华中科技大学)
朱 能(天津大学)
秘书长:
郝 薇(《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