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会刊

进口美国LNG、原油等将实施0关税!听专家深入分析中美LNG贸易前景

发布时间:2020-02-20 查看次数:1809
2018年8月,中国宣布将美产LNG列入加征关税名录,且在同年9月份将加征税率定为10%。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美国LNG进口关税改为25%,导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LNG量大幅下降。进入2020年后,中美贸易关系逐渐缓和,1月15日,中美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以下简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其中规定了2020-2021年包括LNG在内,中国自美国进口能源产品的货值。2020年2月1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化采购排除工作的公告》,根据公告,中国对美国LNG进口在一定期限内将不再征收关税,即由25%降为0%。


中美贸易战致使两国LNG贸易停摆


2018年8月,中国政府曾宣布对美产LNG加征关税,在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公告中,LNG所在商品清单加征10%的关税。为应对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财政部于2019年5月13日再次发布公告称,于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LNG被列入加征25%关税商品清单。如图表1所示,加征关税对中国进口美产LNG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17年采暖期,为应对当时国内较大的天然气供需缺口,中国自美国进口LNG的数量不断攀升,2017年11月升至39.81万吨,美产LNG占中国LNG进口量月度比值升至历史最高位,达到9.87%。而在2018年1月,中国进口美产LNG的月度数量创下历史记录,达到50.65万吨,占当月中国LNG进口量的9.83%。反观加征关税后的2018年采暖期,2018年10月、12月和2019年3月皆无美国LNG进口,2018年11月、2019年1月和2月的进口量仅分别为13.18万吨、12.88万吨和6.45万吨。而自2019年5月第二次加征关税后,中国一直未从美国进口LNG,中美两国LNG贸易暂时停摆。

1582192117498563.jpg

图1:2017-2019年美产LNG进口量占中国LNG进口量比值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提振市场信心


目前,中国正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加紧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201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下调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并将各省区天然气门站价格移出目录,加强跨省管道、配气管网管输费价格监管,成立国家管网公司等一系列举措,以期不断提升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程度。在此大背景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给中国LNG进口商从战略上多了一个选择。这将有利于中国LNG进口来源的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市场上的气源竞争,对中国用气成本的降低、拉动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美国而言,2019年,美国LNG出口量升至全球第三位。2020年,随着卡梅伦(Cameron),自由港(Freeport)和厄尔巴岛(Elba)工厂的生产线陆续投产,美国LNG的出口能力预计将有较大增长。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其最新发布的《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美国2020年将新增1980万吨/年的出口能力。美国能源信息局(EIA)的预计,2020年,美国LNG出口量将由2019年的50亿立方英尺/日攀升至65亿立方英尺/日,涨幅达到30%。与此同时,暖冬天气持续抑制美国本土天然气消费需求,加之自2019年上半年起,美国天然气产量保持强劲势头,美国本土天然气库存高启,持续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在此背景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给美国的天然气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出口目的地,有利于提振美国本土LNG项目开发商和出口商的信心。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中LNG贸易额是否有可能实现?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约定,在能源产品(包括LNG、原油、石化产品和煤炭)方面,中国将以2017年自美国进口91亿美元能源产品为基础,2020年增加185亿美元的采购和进口额。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将从美国采购和进口价值276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对于这一目标的可行性,本文在此做了简单的测算。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LNG的货值约为6.37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自美国采购能源产品总价值的7%。若以此比例推算,2020年,中国自美国进口LNG的货值约为19.32亿美元。进口单价则以最乐观的形式进行估算,即中国取消对美产LNG加征的关税。在未加征关税前的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LNG的年度平均单价为421.41美元/吨,而当年中国进口LNG的年度平均价格为387.19美元/吨,美产LNG的进口价格高出中国进口LNG年度平均价格8.84%。2019年,中国进口LNG年度平均价格约为475.75美元/吨,按此单价和上述溢价比例推算,美产LNG进口价格约为517.81美元/吨。由此粗略推算,在目前达成的经贸协议下,中国2020年需从美国进口LNG的货量约为373.11万吨。根据中石油经研院的预测,2020年,中国进口LNG数量为6767万吨。按此计算,2020年,中国自美国进口LNG的比重约为5.51%,高于2017年3.97%的比重。若考虑目前全球气价低迷的影响,这一假想比重或可能升至6%。单从比例上看,中美之间LNG贸易的恢复与贸易额的达成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考虑到进口价格和世界其他LNG出口大国的竞争,中美之间LNG贸易的恢复仍将面临较大的阻碍。

进口价格过高或阻碍中国进口美产LNG


对于中国而言,美产LNG的进口成本在加征关税前,就高于从其他国家进口LNG的成本。基于海关总署的进口数据,本文统计了2017-2019年中国LNG月度平均进口单价以及主要LNG进口国月度平均进口单价。可以看出,在2018年9月开始加征关税之前,美产LNG的月度平均进口单价高于中国LNG月度平均进口单价,更是高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这些在地缘方面占据先天优势的国家。

1582192136646851.jpg

图2:2017-2019年中国主要进口国月度平均进口单价

为更清晰的展示价格差异,以中美LNG贸易最活跃的2017年采暖期为例,采用2017年10月-2018年4月的数据进行计算。在下表中,可以看到,美产LNG的进口单价仅低于卡塔尔货源,分别高于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货源14.48%和33.31%。即使与当时刚起步的俄产LNG相比,价格仍高出约9.18%。因此,可以说,即使没有加征关税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美产LNG的进口成本是偏高的。单从价格来看,美产LNG在中国市场上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

表1: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中国LNG主要进口国平均进口单价

1582192152796632.png

LNG出口国竞争加剧将对美产LNG进入中国市场带来挑战


在亚洲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对LNG的需求已呈现下降趋势,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需求虽然有所增长,但进口基数相对较小,因此,各主要LNG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美产LNG若想重新挤进中国市场,预期还将面临来自竞争对手较大的挑战。


1582192174997199.jpg

图3:2019年中国进口LNG主要来源国

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密切的LNG贸易伙伴国。对于中国而言,2019年,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LNG的比重已由2018年的42%攀升至2019年的46.10%,且澳大利亚LNG进口价格较低,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对澳大利亚来说,2019年首次成为全球最大LNG出口国,且产能仍在不断增加。2019年,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LNG数量已占澳大利亚LNG出口总量的35.83%,澳大利亚的LNG出口项目,正在不断带动其国内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在此互利共赢的背景下,预计2020年,澳大利亚第一大LNG进口国的地位仍将保持。新兴LNG出口国俄罗斯的实力不容小觑。在亚马尔LNG项目取得成功后,俄罗斯正在加快北极地区LNG产能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就北极地区LNG项目,中俄两国之间正在加大合作力度。2019年,中海油和中石油各自收购由俄诺瓦泰克持有的北极LNG2公司10%的股权。而中国石化则是与俄诺瓦泰克和俄气银行签署了在中国境内设立天然气贸易合资公司的协议,该贸易合资公司将从诺瓦泰克的合同组合中购买LNG资源,并销售给中国市场的终端客户。在成本方面,尽管在北极圈内建设LNG工厂的成本较高,但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加之利用北极航道,与亚太地区其他LNG项目相比,北极LNG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未来,考虑到中俄两国合作的加强、地缘关系以及成本竞争优势,俄产LNG或将在中国LNG进口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马来西亚正加速拥抱中国市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LNG约为516.27万吨,占当年中国LNG进口量的10.41%。2019年,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LNG升至689.23万吨,占比攀升至11.41%。同时,马来西亚进口LNG的成本较低,加之南海航线的天然优势,中国与马来西亚的LNG贸易往来将更加密切。根据最新消息,申能集团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签署了一项新的LNG中长期购销协议,Petronas将为申能集团的上海五号沟LNG接收站提供货源,年供应量为150万吨/年,期限12年,第一批货物于2022年上半年交付。根据路透社的最新消息,一些来自中国的贸易商表示,在关税实质性下调之前,他们将采取观望态度,中美LNG贸易的恢复仍将有较长的路要走。
 
来源:新华财经、天然气行业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QQ截图20191206145122.png

更多>>

杂志编委

主任委员:

李颜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副主任委员:

彭世尼(重庆大学)

姜东琪(《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

王书文(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连星(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员:

Donglai XIE(加拿大)(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Jessica SUNCanada LMG Design & Drafting Inc.

白冬军(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四检测所)

曹 晖(上海飞奥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车 明(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

车立新(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 季(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 立(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国勇(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陈金金(江苏盛伟燃气科技有限公司)

杜 娟(贵州燃气热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杜建梅(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段洁仪(北京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凡思军(杭州联发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房振忠(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 鹏(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傅书训(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 鹏(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文学(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燃气热力研究院)

葛金先(湖南瑞华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耿启征(青岛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龚 勋(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谷红民(河北瑞星燃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管延文(华中科技大学)

郭瑞东(玫德集团有限公司)

郭卫东(家合鑫阳智慧能源科技(保定)有限责任公司)

郝蕴华(北京市公用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胡茂杰(滨海投资有限公司)

胡芸华(成都千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黄培健(上海叁零肆零科技有限公司)

姜忠基(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蒋 浩(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井 帅(北京北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蒋厚贵(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蒋祥龙(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焦文玲(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 沅(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李长缨(《城市燃气》杂志社有限公司)

李金陆(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李诗华(上海真兰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树旺(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液化天然气分会)

李晓峰(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

李亚军(华南理工大学)

李永威(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压管网分公司)

梁 立(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梁金凤(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梁晓瑜(中国计量大学)

廖 原(欧好光电控制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廖荣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林松月(北京松田程科技有限公司)

凌革力(湖南新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刘 斌(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刘 军(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刘 璐(北京优奈特燃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刘 欣(青岛开源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凤国(天津城建大学)

刘建辉(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联胜(河北工业大学)

刘敏鸿(华润燃气(郑州)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清泉(北京北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刘延智(长春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马季林(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潘一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蒲 诚(天津迅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秦朝葵(同济大学)

仇 梁(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权亚强(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博军(昆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申 粤(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沈 蓓(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石爱国(杭州先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孙明烨(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唐建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唐绍刚(天津华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陶红兵(重庆新大福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田 堃(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田贯三(山东建筑大学)

田红梅(陕西省燃气设计院有限公司)

童清福(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王 博(北京理工大学)

王 峰(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海(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王 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王 黎(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王 芃(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 艳(南京市燃气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道顺(天津市庆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王海超(大连理工大学)

王建国(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文化(淄博绿能燃气工程有限公司)

王文想(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湘宁(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昭俊(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忠平(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魏守有(太原天然气有限公司)

吴佩英(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吴诗勇(华东理工大学)

谢 栋(济宁天和智能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徐 鹏(北京建筑大学)

徐松强(嘉兴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熊少强(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许 征(青岛能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严荣杰(宁波杰克龙精工有限公司)

严益剑(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 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 平(华润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军华(武汉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杨开武(西安秦华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杨良仲(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杨小伟(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杨永峰(安阳益和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姚安林(西南石油大学)

姚秀程(淄博绿博燃气有限公司)

殷兴景(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援农(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于玉良(北京优奈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袁 冶(深圳市燃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张广民(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张姝丽(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增刚(山东一通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张志刚(天津城建大学)

赵国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赵玺灵(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郑 安力(特瑞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郑宏伟(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南京计量测试中心)

周夏汀(浙江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周志刚(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 娜(华中科技大学)

朱 能(天津大学)

秘书长:

郝 薇(《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

更多>>

广告征订

一、《煤气与热力》杂志基本情况

《煤气与热力》杂志(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和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为中国土工程学会燃气分会会刊。本刊为城市燃气及城市供热方面的技术性、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技术论文、工程实例、设计经验、生产总结专题综述以及有关信息。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查看全部>>